查看原文
其他

李释戡的论剧诗

姜德明 梨園雜志 2022-05-01

姜德明

姜德明,1929年生于天津,高级编辑,著名藏书家。1950年进入北京新闻学校学习,后供职于《人民日报》,任文艺副刊编辑、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等职。出于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痴爱,开始藏书、著书,50年不辍,后任《人民日报》出版社社长。其收藏的特点是藏民国版图书。在这个时期,文言文向白话文转变,传统文化向新文化转变,这一切都在书籍上体现出来。拥有“五四运动”以来新文艺版本书万余册,其中许多是作家本人的早年签名本。


 校补罗瘿公《鞠部丛谈》一书的李释戡,早年居住北京,数十年流连歌场,结交了如梅兰芳等一批名伶,论剧独见多有,是—位痴迷京剧的顾曲家。


 李释戡曾教授梅兰芳作诗古文辞,劝勉曰:“为艺不可不读诗,戏中若多诗美,则戏能美,人亦自美。”他和齐如山等人为梅氏编写了《天女散花》、《嫦娥奔月》、《黛玉葬花》、《西施》和《洛神》等,皆为梅剧翘楚。


 1930年代的《半月戏剧》上有署名“禅翁”者撰《谈梅兰芳之八大名剧》,文中说:


 晚近名角,竞以编排新剧相号召,肇其端者梅畹华也。畹华新剧,其取材选曲、谱词填句,咸出李释戡、齐如山诸名士手。每一剧出,南北菊部,为之轰动。


 如果说,齐如山给梅戏加上的是新意,李释戡注入的则是诗意。


 李释戡晚年定居上海,著有《观剧绝句集》、《梨园怀往诗》,尽述历年南北所见。上海陈声聪先生于1985年10月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《兼于阁诗话》,收有李的《梨园怀往诗》,稍稍满足了留心戏曲掌故者的兴趣。陈先生以为这组诗“无异为京剧百年小史,现时人知者少,能言者更少”。



姜德明先生所藏《观剧绝句集》、《梨园怀往诗》合抄本


 数年前,余在旧书肆得《观剧绝句集》、《梨园怀往诗》合抄本,封面有墨笔书:“诗无足观,借以存歌场史实耳。一九五九年夏至,苏翁。”后钤“苏翁”印。按李一名苏堂,又名蔬畦,  “苏翁”即出此。题词可以证明,这是李释戡亲制的抄本,由他本人题署封面分赠友人。抄本的楷书工整清雅,竖行写在蓝格的毛边纸上。有这样功力的抄手现在也不多见了。这类观剧诗历来都以保存掌故为宗旨,诗的艺术价值倒在其次。抄本前面节录了陈声聪《苏堂诗续序》,称赞道:


 其诗体略似昔贤论诗、论书、论金石诸作,而瑰谲溫馨,弦越唱叹,风人之旨又不仅学人之诗也。


 抄本后面还收了陈先生的两首题诗,写于1958年2月:


 游戏于人亦不同,卅季听尽水兼风。

 梁词魏曲平生事,岂在欢娱耳目中。


 老怀何限托兰荪,中有春明旧梦痕。

 谭艺人间残本在,同留掌故重梨园。

 (蔬翁校补罗瘿庵《鞠部丛谈》仅存一帙)


 题词者还有瞿兑之,时在1959年。李、陈、瞿三位相继作古,这本小册子成为记录他们友谊的纪念品。



梅兰芳与齐如山、李斐叔、李释戡、吴震修、许伯明、舒石父合影


 《梨园怀往诗》成于1957年,  《观剧绝句集》成于1955年至1958年间。前者已照录于陈著,后者则稀见。其中有谈鞠坛掌故者,如说溥侗(红豆馆主)败嗓之后,好演《群英会》之周瑜及《战宛城》之曹操。又赞扬今之演员有的实已超过前辈技艺,等等。看来作者并非一味守旧。


 《观剧绝句集》有赠“梅门大师姐”言慧珠演《断桥》者:


 仓皇缟袂路三叉,倩影分明萼绿华。

 残雪断桥长短笛,不堪哀怨别无家。


 或许是一语成谶,数年后,言慧珠以身抗争,她的死,虽难言壮,却可说是“不堪哀怨”了。


 有赠童芷苓演《秋江》者:


 一朵能行白牡丹,云涛万里不知寒。

 秋江飘泊腰支健,多少天骄拍手看。


 有赠高盛麟演《铁笼山》者:


 刮目吴蒙洗昨非,小楼风格入渊微。

 魁梧天靳偏精悍,咤叱喑呜愿少违。


 我有幸看过言慧珠的《春香传》,童芷苓的《打渔杀家》,高盛麟的《连环套》、《霸王别姬》,读这些诗或可回想老伶工的音容笑貌。



姜德明先生所藏《苏堂诗续》


 李释戡殁后,梅剧团为感念他的贡献,将其遗箧中有关戏曲方面的诗稿油印成册,名曰《苏堂诗拾》、《苏堂诗续》两种,馈赠同好,以为纪念。黄裳先生作跋,议论得当。《诗拾》惜我无藏,《诗续》得自冷摊。


 时人担心,京剧的黄金时代是否已经过去,那么这类顾曲家的论剧诗恐怕更成绝响矣。


(《梨园书事》)


光风霁月的梨园久已被人遗忘的故纸堆中那个

致力于寻找和分享   



怀旧

梨園雜志

微信号:liyuanzazhi

新浪微博:@梨園雜志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